渡十娘|以史为鉴:读李菁《沙盘上的命运》
做公众号里的《纽约客》
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
转发也是一种肯定
作者简介:熊景明,出生于昆明,70年代末移民香港。1988年至2007年,主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工作,并从事农村社会研究,参与国际农村扶贫项目。近年在香港及大陆倡导“家史写作”。著有《家在云之南:忆双亲,记往事》(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0)。
《沙盘上的命运》,李菁 著 (团结出版社,2021)
本书内容大多围绕抗日战争,沉重而发人深思。十九个故事基于对资料的梳爬,当事人后代的讲述。作者顺藤摸瓜,四下寻找历史残留的蛛丝马迹。兵将在战争中的遭遇,或可看成是沙盘之推手在左右。记取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、牺牲了的千千万万生命、举国民众的苦难困顿,追究、检讨战争起因,是记述战争的全部意义。一切均为一个目的:以史为鉴,避免发生战争。
1943年,我出生在抗战的大后方昆明,待有记忆时,战事刚过。妈妈抱着我,看美国大兵坐在吉普车上“招摇过市”,教我竖起大拇指说:老美顶好。街上摆卖美军“战略物资”,好奇心重的父亲多有斩获,包括一罐克林奶粉。空罐子之后用来盛米粉,上面写着英文,文革时担心属于四旧,仍没舍得扔掉。想想实在奇怪,一场惨烈无比,持续了八年,改变了国家命运的战争,对我们这些五十年代的小学生好像没有发生过。中学、大学时期,对抗战的认识来自几场电影:地道战,地雷战。电影里那个留着八字胡,张口“八格牙路”,凶残却十分滑稽的日本军官,在我们心目中代表日本人。历史教科书和各种关于抗战的宣传所定的调子很清楚,战争的爆发因为日本占领中国的野心,而日本得以长驱直入因为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不抵抗政策,坚持八年抗战直到胜利,因为游击队和八路军英勇作战。
1972年,中日邦交正常化,1978年《中日友好条约》签订。渐渐进入大陆的日产电视机、电器成为大陆城市人向往的家电。我的三舅1973年从美国回昆明探亲,带来许多礼物,无一样是当时风行的日本货。1945年离开中国,毕生拒绝用日货的舅舅,是家族中唯一牢记抗战的人。21世纪初,大陆对抗战的研究和报道逐步趋于客观,引发了社会对抗战的回顾 (否则也不会有这本书)。最实际的效果是抗战老兵受到关注,他们含悲忍泪的人生走到尽头时,迟到的尊严总算一点安慰。
作者对研究抗战的资深学者金冲及先生的访谈,围绕战争“第一枪”的卢沟桥事变。金先生一再将话题从细节中抽离,回顾中日关系的里程碑:甲午战争、“九一八”事变、“七七事变”,指出侵华战争是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,日益走向军国主义的必然。金先生没有提到日本的国内政治。日本国内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博弈从未停止,日本人民并非一概好战好斗。主张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首相原敬,1921年被反对派刺杀身亡。日本军方和政府文官的明争暗斗,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(注一)。金先生谈到,蒋介石开始打算忍让,卢沟桥事变后下决心抗战。此说已成为历史学者的共识。
本书有四章讲到汪精卫事件。对日本局势的误判,对敌方主和派的幻想令汪精卫堕入歧途。1939年,汪与民国政府决裂,经昆明出走越南。军统特务跟踪而至,杀手误将其秘书曾仲鸣打死。曾的儿子,1949年离开中国的曾仲鲁讲述了电影剧本一般的故事。另一篇为汪精卫团队的核心人物陶希圣的儿子陶恒生的口述。他们认为没有暗杀事件,汪不至于完全投靠日本人。1912年,新婚的汪精卫夫妇,和曾仲鸣及其未来的妻子方君壁等一行八人,拿着四人份的官费奖学金前往法国留学。这一年曾仲鸣16岁,方君壁14岁。这些品格出众,才情并茂,曾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年轻人,一步步卷入政治旋涡,有的付出性命,有的被视为民族的叛徒。离他们的初衷,何其遥远,而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,跃然纸上。
对书写战争有偏好者通常是男性作家,李菁这位窈窕淑女独立特行,遍寻抗战的真面目,为读者呈现了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淞沪会战和远征军行动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者田汉,在抗战时写下“用我们的血肉,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”,当时他脑海中呈现的大概就是淞沪会战。两个多月内,伤亡官兵三十余万。
“从各地仓促赶来的的军队连个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,全凭血肉之躯作战,常常整连整营战死,而后续部队的士气并未消退,依然一往无前”。在中日两国军事装备、军队作战能力悬殊巨大,中国几乎没有空军海军的情况下,国际上关注中日战事者认为中国的抵抗简直发疯。作者感叹道:“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,要保住一寸山河土地,除了手中简陋的武器,恐怕更多的是凭一份视死如归的豪情“。
纪录片《一寸山河一寸血》的制作者陈君天先生,20多年来不断更新影片,同时更新自己对抗战的认识。他最终认为,抗战应当看成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,一次次失败的战争,赢得了时间,才取得最后的胜利。遥望历史长河远端的战争,结论大概没错。而李菁则带领读者走进这段历史,了解战争的细节,不回避我方的牺牲、失败、过错。1942年到1945年初中国先后进入缅甸的数十万大军,可以说是一场主将无谋,害死三军的征战。史迪威与蒋介石彼此不信任,指挥混乱,盟军之间缺乏配合,令千万吃苦耐劳,能忍饥挨饿,英勇顽强的士兵付出生命的代价。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响应当时“十万青年十万兵”的号召,投笔从戎的年轻人。李菁本着求证、求真的态度书写悲壮的溃败,希望“以史为鉴”。
书里的民国人物侧写,包括溥仪、蒋介石,宋美龄、蒋经国、孔祥熙、刘文辉、张学良,陈立夫等,作者将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端详,让读者平视其人。我们历来以为搜刮民脂民膏致富的陈立夫,居然1950年后在美国养鸡20载,太太做辣椒酱出售。在台湾蒙冤坐牢20年的远征军将军李鸿的遭遇令人扼腕。书中讲述了数位留在大陆的抗日将士的故事,限于篇幅及其他原因,许多关键处,点到为止。其中一位抗日有功之臣,曾在日本受降仪式上当任护卫连长的赵振英,后作为“历史反革命”坐牢。他的故事曾经被拍成纪录片《发现少校》(注二),直到此时,他的子女才知道多年连累全家低头做人的父亲,有过辉煌的过往。
这是一部不忍卒读,不得不读的书。作者在缅甸采访抗战老兵的一节最令人动容:“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在讲起自己的战斗时只有激愤没有伤心,可是提到后来无法回到家乡,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,会像孩子一样痛哭不已”。
注一:John Hunter Boyle,《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 1937– 1945》,商务印书馆出版,1978。
傅高义,《中国和日本:1500年的交流史》,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2019.
注二:越众出品,《发现少校》,2009 。
熊景明,2021年7月5日
本文首发于团结出版社公众号,经作者授权“渡十娘”推送。
本文作者熊景明
熊景明其他作品:
史景迁,《改变中国:在中国的西方顾问》
熊景明荐书:《被遗忘的王国》等五种
昙花缘
松仔园,USC行山记
木棉花缘
根和翅膀:读王赓武回忆录
香港,春天的祝福
昆明人的“爱”与“痛”:滇池忆旧
天津叶家
倾听:盖棺不必定论
别愁离恨成追忆
有缘千里来相会
走进乡村
静如吐露港
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
昨日更新:
热文链接:
其他:
读完请点"在看"让更多人看到
图片 I 网络
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
清单内容来自 I 熊景明
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
生活中
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
渡·十·娘
DES
IGN
发现 I 家庭 I 乐趣
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?
喜欢?粉她!
有话想说:
海外:dushiniang999@gmail.com
国内:dushiniang999@126.com